首页
搜索 搜索
资讯

世界看热讯:澳洲CIC来华布局绿氢 成本仍是行业发展最大制约

2023-06-05 21:04:50 中新经纬

中新经纬6月5日电 (宋亚芬)为应对气候变化威胁,全球都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。其中氢能因为污染小、效率高而被各国大力推动发展。受成本和环保因素制约,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制氢方式之一。

企业积极布局绿氢

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是一种绿氢。绿氢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分解水得到的氢气,其燃烧时只产生水,从源头上实现了二氧化碳零排放,是纯正的绿色新能源。


(资料图片)

中国政府一直大力推动氢能发展。早在2022年3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就联合印发《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(2021-2035年)》,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及战略定位,氢能产业上升至国家能源战略高度。随后,各省市层面也陆续出台一系列氢能产业支持政策。在政策利好及行业前景吸引下,众多企业纷纷布局绿氢产业链,不仅有中石化、中石油等传统能源央企,也有隆基绿能、阳光电源等民营新能源巨头。

德邦证券研究报告显示,2023年以来中国绿氢产业的景气度明显提升,2023年一季度国内有13个绿氢项目签约或进入开工环节,涉及绿氢产能超15万吨/年,电解槽容量达835MW,已超2022年全年。

Climate Impact Corporation公司(简称CIC)董事长戴维·格林对中新经纬表示,传统的能源行业格局已定,难再有世界级的巨头出现;而氢能源处于刚起步阶段,能源危机及⽓候变化为重要推力而加速其发展,目前正处于风口期;氢能行业目前尚缺乏全球领军企业,是加速布局、抢先跑赢的绝佳窗口期。

CIC公司目前也已进军绿氢产业,其在澳洲开发的“绿泉项目”,是目前澳洲最大、进展最快的全离网光伏制绿氢项目之一,项目整体规模10GW,年产能40万吨绿氢,碳指标超6亿吨。

投行高盛近日发布报告称,目前全球氢能市场的总价值约为1250亿美元,预计到2050年氢能市场的总规模将超过1万亿美元。而要想在2030年实现净零排放,全球需要在绿氢供应链上投资5万亿美元。

成本仍是绿氢发展最大制约

事实上,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并不是新鲜事物,基本在光伏发展之初技术就已成熟,制约其发展的最大难题就是成本。

戴维·格林表示,“制氢项目的主要成本就是电力,约占成本的70%。这也正是CIC绿氢项目选择在澳洲开发的原因之一。澳洲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太阳辐射强度和极高的日照时长。全年日照高达3300小时。这意味着其拥有全球最高的光照资源利用率。”

而在光伏发电成本较高的过去几十年里,靠光伏发电制氢显然是不现实的。近年来,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持续下降,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也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发展时期。

据万联证券预测,到2025年,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将下降至0.22元/千瓦时,在光资源充沛的区域,光伏制氢电力成本有望达到0.15元/千瓦时,带动制氢成本持续降低,扩大产业发展空间。

“而降本,很多时候成本并不是从单一的点拿出来对比,而是看一个综合成本。”戴维·格林以CIC的项目“绿泉”为例解释说,除了电,剩下的成本就是设备,包括水资源,水的成本占比虽然不大,但对一个项目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。“制成1公斤氢需要9公斤水。如果选择海水淡化,不但有初期的设施建设成本及之后水的运输成本,还有环评的考量;如果选择抽取地下水,也会导致项目环评难以过关,因此我们的项目最终采用了空气捕水技术,成本基本与海水淡化相当。”

在降低成本方面,CIC的全离网制绿氢技术方案也值得借鉴,采用了模块化生产的方式,每个模块集合“光伏发电+空气捕水+电解水制氢”为一体,不仅能降低成本,还极具扩展性,通过规模效应进一步提升经济性。

替代能源是氢的重要应用空间

提到氢的应用,很多人就会想到氢燃料电池汽车,其实氢的用途非常广泛。

据戴维·格林介绍,氢不仅可以直接应用到汽车上,还可以用于钢铁领域,主要是做催化剂。因为氧化铁变成钢要加碳,有碳就会排放出二氧化碳,不环保,而将氢进去就变成水了。

但是氢直接应用于汽车需要建设加氢站,还要有一定的应用半径范围,不能太远。而做成下游产品,可运输半径就大很多,可替代性也高很多。其下游产品主要分为三大部分:甲醇、合成氨跟SAF(可持续航空燃料)。甲醇可以直接替代燃气,合成氨主要用在发电方面, 掺10%-15%的SAF就可以直接用在飞机上。

提到氢在整个全球能源格局中的角色,有着30年以上投资经验的CIC公司CEO杨浩锋认为,氢能会改变整个世界能源的格局,但它不能替代所有能源,而是可以替代很大的一部分能源。而要成为替代能源,就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。CIC希望整合中国的电解槽等具有低成本优势的装备供应链,形成全球性的竞争力。

目前,日韩等国是全球最大的绿氢买家。考虑到能源安全及地缘政治局势,日本已将清洁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定为国策,尤以LNG为最。(中新经纬APP)

中新经纬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,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
责任编辑:孙庆阳